“新基建”从2020年“火”到了2022年,成为政府、经济学家甚至老百姓嘴里的热词,那么新基建是不是只是在一二线大城市,在中国更广阔的三四五线城市是不是也同步跟上基建现代化的步伐?在东方卫视的《这就是中国》一期节目中,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解读。
观众提问:我们发现中西部三四线城市跟东部一二线城市,在资源基础、人才、城市特性上面,其实也大相径庭,未来对于这些三四线城市,应该如何发展他们的新基建,去拥抱智慧城市呢?
下面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和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、智能互联网研究专家项立刚对此问题的讲解,借此分享给朋友们。
张维为:我去了不少三四线甚至五线城市,我发现他们真的不落后,特别是年轻一代,这是一个新的市场,成长非常快。我觉得背后可能跟我们的文化有关系,我们的文化就是你有我也要有。你上海有,我这个地方也要有,包括汽车普及,十年之内全部普及,现在到贫困县城,车满为患。
我也去过不少贫困县,县城物流都很快,很多是当天到,因为现在整体基础设施,网络配送仓库分布得比较科学。我觉得最大的特点是,这几年从西部大开发以来,中西部地区、中部城市的崛起,整体发展得很好。比如武汉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比整个英国都多。当时我在武汉的感觉就是比上海浦东规模甚至还要大,基础设施提高很快,又辐射到周边城市、城镇。
项立刚:我去年讲过70场5G的课,这里面有20场左右是给政府讲,比如广西防城港、河南濮阳、新乡、鹤壁等。我一个很强烈的感受,就是每一个地方政府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、要求,比运营商高。政府态度很清楚,必须要赶快建。举一个例子,刚才我们说带货直播,中国一下子跨越了数字鸿沟,就是用4G和5G智能手机跨越。如果没有信息化能力,一个农村老太太家里两亩地猕猴桃,很可能烂在家里,或者卖一个很便宜的价格,来个水果贩子收购,卖他8毛钱一斤,但她发现建一个网店,卖出去5块钱一斤。想想看,这对于广大农村或者比较偏远的地区,不是不需要,而是非常需要。其次,做这些东西,不要做那种表面化的、虚的东西,而是要做实实在在的、给他们生活带来改变的、有价值的东西,这些东西只要做好了,农民、地方政府都会非常需要。
观众提问:我们中国有新基建,德国有工业4.0,也就是智能化时代,美国有重塑制造业,但这三个都是基于基建的,中国是怎样突出重围,走向胜利呢?
张维为:美国所讲的恢复制造业,我不太看好,特别是他要把制造业从中国等其他发展中国家迁回美国,要老虎改变吃肉的本性,不要现在赚超额利润,要去竞争煤炭产业、纺织产业等,而且美国国内会打起来,国内制造业回来了,但他的现代服务业是高端利润的,两者之间有矛盾。但我不排除美国国内土生土长的制造业有机会,比方说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制造业,这个是完全可能的。德国的工业4.0,必须看到中国对欧盟的战略意义,实际上德国本身也是,因为他的工业计划也蛮庞大,要实现这个计划,真的要靠中国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中国有世界最庞大的大数据,庞大的人口基数,创造的大数据体量很大。
德国做人工智能、无人驾驶汽车,必须投资到中国来,和中国一起做,通过中国大数据来检验,你这个车能不能开起来,碰到各种各样小问题怎么处理,足够的数据才能做这个东西,5G才能做这个东西,所以这一点他看得很清楚的,欧洲跟中国今后会有很多合作。当然也会有很多矛盾,美国的话,估计要等到他有足够的教训之后再认识到,也要和中国合作。
项立刚:中国首先第一点,有14亿人,这么庞大的一个市场,而且经济水平还在高速增长,这是我们强大的一个能力。第二,中国这么多年通过中等教育、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积累了4亿受过训练的、有很好素质的劳动者,这是全世界没有其他国家能比的。为什么苹果必须要到中国来生产,因为没有那么多有素质的产业工人。我们还有1.7亿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才。我们积累的人才队伍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,在这个过程中,形成了产业链的支持,对此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。同样做一个东西,在中国做和在德国做、在美国做,中国是他们的三分之一成本。为什么?我在深圳七天时间,可以把我的开模厂、代工厂、配件厂,所有东西都整合,是多个能力形成的一个综合能力,所以我个人认为,不管是德国、美国,没法我们比。
所以总结起来,对于中国来说,新基建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更新,更是一场新科技的规模化应用。这个应用推平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落差,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基建提速、产业结构升级的黄金窗口期,同样也是中国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上的加速器。
对于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来说,有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就能赶上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不可限量的机遇,而错过了新基建的机遇,或许会成为“被世界遗忘的角落”。
源自:中国通广 2022-01-11 11:24
版权声明:图文仅供公益学习交流用,版权归原著所有